俄罗斯勘察加半岛附近海域30日发生强震,多个国家发布海啸预警,不少人脑海里浮现出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的灾难画面。
所幸这次海啸并没有预测中那样骇人,“虚惊”背后是各国在海啸监测领域携手前行,守护生命的共同努力。
人们陷入“撤离恐慌”
30日一早,俄罗斯地震监测站警报声大作,工作人员用“疯狂”一词来形容监测仪器描画出的地震波曲线。
从最初的8.0级到上调后的8.7级,这场该地区1952年以来的最强地震很快便引起了各国对可能发生的海啸的警惕。从俄罗斯到日本,从中国到澳大利亚,从菲律宾到印尼,从美国到智利,从秘鲁到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多国发布海啸预警或警报。
新华社援引俄罗斯远东勘察加边疆区紧急情况部门消息称,当天上午该州伊利佐夫区沿岸监测到3至4米高的海啸波。当地一家鱼类加工厂被3米高的海浪淹没,位于千岛群岛东海岸的俄罗斯地理学会一座营地被海啸冲毁。营地成员科斯塔莫说:“海浪来袭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跑到地势较高的地方。穿越浓雾在湿滑的草地上逃命,这非常困难。”所幸营地30人无人伤亡。
在日本,警报声在城市里回荡,提醒人们前往地势较高的地方。在以旅游业为支柱的美国夏威夷毛伊岛,人们也纷纷撤往地势较高的地方。“游客和当地人都陷入了‘撤离恐慌’”,居民丹尼尔斯说,由于所有人都想撤离,道路变得拥堵,“但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往岛的另一边”。
“虚惊”仍要保持警惕
目前除了俄罗斯,海啸造成的损失暂未在其他国家发生。30日下午至晚间,日本下调针对北海道至冲绳地区的海啸警报,解除其他地区的海啸预警;菲律宾取消海啸预警;美国夏威夷监测到最高海啸波为1.7米,但大规模的海浪未登上夏威夷主岛。
也仍有一些国家对可能的海啸保持高度戒备,如新西兰国家应急管理局31日清晨再次发布海啸警报,提醒民众远离海滩、港口、河流与河口区域。
在日本国立地球科学与灾害恢复力研究中心海啸专家久保田达看来,各国发出的预警并非“狼来了”。他解释说,海啸波比普通海浪危险得多,即使最初看起来不那么大,随着时间推移,海浪规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即使预测的波高不是很大,也必须远离海岸,并严格遵守官方机构的指导。”
国际合作防灾减灾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灾难,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令人记忆犹新。2004年印度洋海啸也在一个多小时内从印尼蔓延至斯里兰卡,造成巨大人员伤亡。
尽管此次强震与随之而来的海啸预警打乱了许多人的生活或旅行安排,但这般严阵以待背后是各国协调一致打造全球早期预警系统、防灾减灾的共同努力。
“地震后几分钟内就发出了警报。”联合国一篇新闻稿写道,30日俄罗斯地震引发的海浪在约一小时内抵达距震中约1000公里的日本海岸线,“太平洋沿岸的早期预警系统迅速启动,凸显了快速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但目前,主要分布在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全球约三分之一人口仍无法获得有效的预警服务。
“海啸预防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联合国秘书长减灾事务特别代表基肖尔表示,“相隔数千公里的国家面临着相同的灾害风险,如果各方不共享海洋中关键区域的观测数据——不仅仅是灾害发生地的数据,我们就无法向公众发出及时有效的预警。”
辉煌配资-免费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