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在埃及亚历山大签署关于海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中埃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几乎同时,上海博物馆宣布将赴埃及孟菲斯地区开展塞赫迈特神庙的联合考古发掘。这一系列动作,是近年来中埃考古合作日益深化的生动体现。
在埃及萨卡拉考古发掘现场,中埃联合考古团队运用先进数字设备扫描遗址及文物。
中国科技赋能埃及考古
“我们不是在挖掘过去,而是在构建未来的文明对话。”中埃萨卡拉联合考古项目中方领队、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江这样定义中埃联合考古工作的价值。
2023年初,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颜海英和薛江等一行四人飞赴开罗,与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洽谈合作。他们带去的不仅是中国学者的学术诚意,更是一套全新的考古合作模式——以科技考古为核心,聚焦数字化整理、文物修复与多语种研究成果共享。
展开剩余80%“埃及的考古资源极其丰富,但许多发掘出的文物尚未得到系统整理和研究。”薛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提出不做‘挖宝式’考古,而是用高科技手段对遗址和出土文物、文献进行全方位数字化记录、整理,在此基础上展开系统研究、建立数据库,并以中文、阿拉伯文、英文三种语言向全球公开发布研究成果。”
这一理念深深打动了埃方。中方团队运用了高精度三维扫描、微痕扫描、高精准摄影测量、多光谱成像、反射光数字USB显微镜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考古技术,从多角度、多维度完成对埃及文物表面形态、微弱痕迹、材质成分乃至结构特征的毫米级精度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中方帮助埃方建设古埃及文物材料与工艺技术数据库,并对考古中发现的颜料渣料、织物碎片等残留样本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更为文物修复建立了科学的参照标准,实现了中埃两国在埃及学研究上的领先。
“他们用的是中国的设备、中国的技术,却把所有的数据、成果与我们共享。”埃及旅游和文物部最高文物委员会一名官员曾表示,“这种合作是真正平等的、互惠的合作。”
薛江在《花儿与少年·同心季》节目中,带领观众“云游”埃及卢克索博物馆。
考古成果激发公众热情
2024年7月,“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788件古埃及文物中95%以上为首次来到亚洲,其中400余件来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的最新发现。展览持续13个月,吸引观众277万余人次,全网相关话题浏览量超300亿,创下全球博物馆收费特展的多项纪录。
谈及此次展览,作为策展人之一的薛江认为其影响远超预期。展览的火爆,不仅在于公众的热情,更在于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力。薛江分享了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场景:“一位在华沙大学任教、在埃及工作了40年的波兰考古学家,在参观展览时大为惊讶。他告诉我,埃及国家博物馆他去了不下百次,但展出的许多文物他竟是第一次见到。”
这位国际同行的反馈让薛江深感这次展览的独特价值。“他说,你们这是对埃及文物的‘二次发掘’。”薛江解释道,由于埃及文物数量浩瀚,许多珍品长期存放于库房而未及深入研究。此次展览通过系统地梳理和策展,让这些“沉睡”的宝藏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其意义不亚于一次新的考古发现。
就在不久前,薛江还受邀参加综艺节目的录制,带领观众“云游”埃及卢克索博物馆,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其精彩的讲解内容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传播,古埃及文明引发了远超以往的公众讨论。许多观众表示,通过节目对考古工作有了全新认识,对古埃及文明产生了浓厚兴趣。
“起初我有一定顾虑,担心学术内容被娱乐化。”薛江坦言,“通过参与节目让我更加坚定一个信念:考古学不应只停留在象牙塔中,而应该成为公共知识的一部分。”
在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上,策展人薛江为观众讲解展览及文物发掘与研究的故事。
“新埃及学”研究国际领先
随着合作深入,中埃双方正在构建一个立足长远、系统性的合作框架,其核心便是共建“新埃及学”。这并非对以西方为主导的传统埃及学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全新的、多语种、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范式。
据薛江介绍,未来三年中埃合作的“新埃及学”建设将持续深化联合考古与文物数字化工作,建立中埃联合科技考古与图像实验室,建立可复制的对外考古合作机制。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已与开罗大学、新吉萨大学等埃及高校实现导师互聘、课程共享,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考古与博物馆专业人才。
同时,《埃及文物总录》编纂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这将是一部以三种语言出版的权威著作,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埃及文物资源,预计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推出第一册。薛江表示:“这套总录不仅是对文物的记录,更是对文明话语权的重建。”
曾陪同薛江团队考察并一同参与综艺节目录制的埃及中文导游穆穆对中埃联合考古工作成效很是振奋:“中国考古队是用真心来对待我们的文化。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带来了尊重和理解。”
在穆穆看来,两大文明古国的智慧之流,最终汇入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阔江河。正如薛江所说:“我们不仅是在挖掘过去,而是在构建未来。通过科技与人文的双轮驱动,我们正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受访者供图)
2025年9月29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中国科技“唤醒”古埃及文物》
↓ ↓ ↓ ↓ ↓ ↓ ↓ ↓ ↓
发布于:北京市辉煌配资-免费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