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的那个夏天,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为了救助深陷洪水之中的群众,空军某运输部队紧急派遣飞行员参与抢险救援行动。此次任务的领航员是一位女性飞行员,名叫诸惠芬。
当天,诸惠芬驾驶着里-2型飞机,飞向灾区的顿坊店、上乐村和后河村,准备为空中的灾民投放紧急物资。顿坊店和上乐村的空投进行得较为顺利,尽管这些地方大部分被洪水淹没,但由于村庄面积较大,目标较为明显,投放工作顺利完成。然而,真正的难点出现在后河村。
后河村的面积比前两个村小得多,在大比例尺地图上甚至没有明确标注,只能根据大致方位判断。诸惠芬在预定的投放点上空盘旋了两圈,眼下尽是无边的洪水,根本无法看到落点。这种情况立刻让她警觉起来。
执行空投任务的飞行员有三大忌:第一是遇到大面积雷雨云阻碍视线;第二是找不到空投地点;第三是云层过低,无法看清投放点。如果任务无法完成,诸惠芬只能选择返航,但这绝非她的计划。眼前被洪水困住的群众无法脱困,物资也进不去,很多人正面临饥饿和缺水。诸惠芬的童年曾因贫困而饱受饥饿之苦,她深知那种痛苦,不愿看到任何人因灾难而受苦。
展开剩余80%“继续寻找,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返航。”她坚定地向机组发出指令。诸惠芬反复调整飞行角度和高度,扩大搜索范围,绕着区域盘旋数圈。终于,她在水面上发现了像树干一样的细长物体,仔细一看,竟是电线杆。
找到了电线杆,意味着居民区就在附近。诸惠芬顺着电线杆的方向飞行了几分钟,终于看到了仅剩的一个小土丘——那就是后河村。飞机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她忽然看到有人挥舞着衣服朝飞机方向招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立刻从日记本撕下一页纸,让机组人员把写有话语的纸条放入物资包中投下。
纸条上写着她起飞前亲手写好的话:“亲爱的社员同志们,听闻你们遭遇洪灾,我们心里非常难过,恨不得立刻飞到你们身边。党和毛主席关怀着你们,特派我们送粮食来!”
这张纸条被一位名叫孙白仙的老人拾到,老人看到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颤抖着手写回信给诸惠芬机组:“我活了八十四年,经历了多个朝代,只有共产党和毛主席真正关心我们老百姓……我要告诉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毛主席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关心百姓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诸惠芬也将毛主席的教诲铭记于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以最大化保障人民利益为前提。
诸惠芬出身贫寒,出生在上海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因劳累过度早逝,母亲独自抚养她和弟弟。可惜的是,母亲也因劳累积劳成疾去世,那时诸惠芬只有六岁。失去双亲后,她和弟弟寄居在叔叔家。叔叔家的收入微薄,难以支撑全家,年幼的诸惠芬只能跟着叔叔婶婶上街捡烂菜叶、瓜皮果皮度日。那时的她,饥饿和寒冷几乎成了常态。
幸运的是,叔叔一家人心地善良,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供诸惠芬读书。上海解放后,她的生活才逐渐好转。1956年,诸惠芬考入徐州空军第五预备学校,正式踏入军旅生涯。
虽然军营生活艰苦单调,每天训练八小时,但诸惠芬乐在其中。她曾说:“学员生活虽单一,却比家里好多了,我在部队不仅没有瘦,反而胖了十斤……”在她心中,党和毛主席是她摆脱苦难的恩人,她立志成为一名优秀飞行员,以报答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并非易事。虽说飞机是全球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民航事故时有报道,空难的死亡率远高于其他交通方式。诸惠芬虽非民航机驾驶员,但运输机的风险同样极高。
一次,她驾驶里-2飞机执行空运任务,途经开封机场准备降落时,发现起落架指示灯未亮,起落架未能放下。里-2飞机采用后三点起落架设计,起落架无法放下是极其危险的故障,极易导致飞机冲出跑道,严重时会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
面对突发险情,诸惠芬虽紧张,但迅速冷静下来,指挥机械师打开前舱地板排查。经过检查发现,高压油管破裂漏油,油压不足,导致起落架无法放下。她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未成功,最后选择使用甩轮装置。几次努力后,左右起落架轮子依次甩出,成功化解危机,全机组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临危不乱的态度,诸惠芬多次立功,荣获空军“优秀女飞行员”称号。随着荣誉积累,她的职务不断提升,直接从副大队长越级晋升为副团长,跳过大队长一职。
1973年,36岁的诸惠芬再次被越级提拔,担任中国民航总局副政委。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她不是空军的吗?为何会在民航任职?这是因为当时民航隶属于空军管理。
在民航工作六年后,诸惠芬被调回空军,任武汉空军后勤部副政委,成为正师级女飞行员。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干部的职务与工资并不成正比,她在民航那六年,每月工资仅80元。
事业上兢兢业业的诸惠芬,也非常关心家人。工作期间,她认识了同一飞行大队的空中通信员佟文森。佟文森身材中等,不太爱说话,但笑容朴实憨厚。诸惠芬虽然家境贫寒,却长得灵秀,性格温婉,两人非常般配。
共同的事业促成了他们的婚姻。婚后感情稳定,夫妻俩很快迎来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四口之家其乐融融,周围同事朋友无不羡慕。
然而,命运总喜欢开玩笑。1991年夏天,佟文森因公赴上海出差时突发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但留下严重后遗症。起初大家都期待他会逐渐康复,然而病情反而恶化,最终成了植物人。
诸惠芬一如既往地坚强,飞行时如此,照顾丈夫时也不例外。她没有丝毫抱怨,把所有精力都用来照料佟文森。她细心照顾,反而让丈夫的体重有所增加,连医生都感到意外。
她经常握着佟文森的手鼓励他,希望他能早日苏醒。孩子们也都已长大,时常想念着爸爸。但现实总是残酷,诸惠芬的努力未能唤醒丈夫。
27年后,佟文森去世,那时诸惠芬已81岁。
发布于:天津市辉煌配资-免费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