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个问题第一次摆在我面前时,我也一愣:现在的长江流域多繁华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随便点一个名字,都是响当当的城市。
但要是把时间拨回到唐宋之前,情况完全不同——当时的经济重心死死拴在黄河中下游。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黄河先富,而不是长江?
我们穿越到两千年前,站在中原大地上。放眼望去,黄河两岸气候温暖湿润,庄稼在风里摇摆,土地开阔平坦,适合耕种。对古人来说,这简直就是“天然的农场”。
而与此同时的长江流域,却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先说气候。唐代甚至更早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气候比今天好得多,比现在湿润,也比现在温和。农耕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就是稳定的气候环境。
展开剩余79%可要是跑到南方呢?长江流域的雨水虽然更多,但那时候,雨水并不是祝福,而是负担。
想象一下:梅雨季节不停歇,江水翻腾,洪水三天两头来串门。别说修桥造路了,就连过河都能要了半条命。再加上河网密布,长江像天堑一样横在那里,没有造船和大桥,交通基本瘫痪。
说白了,当时的南方是“水太多,路太少”。
更棘手的,是那片原始森林。古人手里最多就是斧头砍刀,要开垦出一片田地,简直就像蚂蚁啃大象。树木高得吓人,林子密得见不着天。你想开荒种地?呵呵,想都别想。
更要命的,是“隐形杀手”——瘴气和毒虫。南方潮湿闷热,病菌横飞,蚊虫扎堆。古人没有疫苗、没有抗生素,一场传染病,可能就把半个村子带走了。
所以古代官场里有个说法,被贬去南方,相当于半只脚踏进棺材。
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黄河中下游简直是古代农耕社会的“应许之地”:
地势平坦,不用开山劈林,随手就是良田。 水系简单,不会到处积水,交通还能勉强搞得通。 气候适中,既不太干,也不太湿,农耕正好。 还能养马!广阔平原养出好马,马是当时最宝贵的交通工具。这就是典型的“降维打击”。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谁能给百姓提供稳定粮食,谁就能先富起来。
那问题又来了:既然黄河这么好,为啥后来经济重心跑到长江流域去了?
答案两个字:技术。
随着时间推移,造船技术越来越成熟,水上运输也能玩得转了。更关键的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把南北直接连起来。长江流域那点“负担”,摇身一变成了优势:
河网密布?正好搞大规模水运,货物漂着就能送。 雨水充沛?正好多种几茬庄稼,一年两熟、甚至三熟,产量比北方翻倍。 气候温暖?更适合水稻生长,江南直接成了“米仓”。于是到了宋代以后,江浙一带经济爆发,南方彻底接过了“富裕”的接力棒,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然条件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在于人类能不能驾驭它。
在技术落后的年代,简洁的黄河流域比南方更好用;可一旦技术进步,南方的水多、林密、气候热,反而成了财富密码。
这有点像现在的西北。过去大家觉得那是“荒凉不毛”,如今有了现代水利和农业科技,反而成了大粮仓。
有时候,是地理限制了人类;但更多时候,是人类学会了驯服地理。
没有永远的好地方,只有适合当下的地方。
黄河养育了华夏文明,长江推动了经济繁荣。今天我们再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背后的逻辑,其实和古代一脉相承:条件本身不变,变的只是人类理解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发布于:河南省辉煌配资-免费配资平台-现货配资网-股民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